《流浪地球》导演郭帆:中国科幻制作跟卡梅隆比差100年
2019-02-26 14:55:03 来源: 观察者网(上海)
关注河南热线

《流浪地球》郭帆:中国科幻制作跟卡梅隆比差100年

《流浪地球》剧照

《流浪地球》上映至今,不仅在国内票房与口碑双丰收,也同时登顶近五年中国电影北美票房榜, 刷新近五年中国电影Top5排名。

据美国《世界日报》报道,24日,导演郭帆和制片人龚格尔在纽约曼哈顿举行影迷见面会,郭帆表示,只有国家强大,拍出的科幻片才更有说服力,中国科幻电影在制作上跟顶级科幻片导演诺兰(Christopher Nolan)和卡麦隆(James Cameron)相比恐怕有100年的差距。“这部电影在客观上有很多不足,之所以票房上取得成功,主要是因为观众的宽容。”

从小说《流浪地球》到科幻电影《流浪地球》,郭帆认为,事实上,中国人从来不缺想像力,但拍摄科幻电影缺乏的是制作电影的技术和经验,“我们没有好莱坞的特效技术,电影很多镜头都靠人工完成;例如在空间站的一个镜头,吴京面前有100多块屏幕,按好莱坞的制作完全可以使用特效,但我们只好用100多块真屏幕,后端连接100多个笔记本电脑控制,全人工操作”。

“中国科幻电影在制作上与好莱坞仍有25年到30年的差距,在特效制作方面也有十年左右的差距,跟顶级科幻片导演诺兰(Christopher Nolan)和卡麦隆(James Cameron)相比恐怕有100年的差距。”

《流浪地球》和美国科幻大片有什么不同?

郭帆提及,经过与美国电影工业的交流后,才意识到中国科幻电影的独特之处,“2016年我们曾向全球电影特效霸主工业光魔(Industrial Light and Magic)介绍‘流浪地球’项目,他们听完后很兴奋,同时也认为中国人的想法很奇怪,要逃生为什么要带地球一起走?这时我才意识到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特殊之处:中国的土地文化是内向型的,土地是人的根本,而西方海洋文化是外向型的,一块岛屿不适合居住了可以去其他地方。”

对于这一点,就职于美国NBC环球媒体集团的流行文化作家康纳·利纳恩曾在观察者网撰文也提到,观看电影时,注意到了一些让自己对未来充满希望的东西。

他以美国大片举例,美国制作了全世界绝大多数科幻大片,这些电影几乎都有一个相似的趋向——美国陷入危险,来自美国的某人必须出来拯救国家,亦或是欧洲面临着某种威胁,但是来自纽约的蜘蛛侠来了并拯救了这些国家。这些大片因此变得非常的“美国”。

而在《流浪地球》中,他最喜欢的部分就是看见来自不同文化的人们——那些以前在美国的电影院中并未被充分代表的文化——联合在一起去拯救全世界。不是“全世界”,而仅仅是一个城市,但实际上是将整个星球从毁灭的危险中拯救出来,“这样的情节从一个美国观众的角度是新鲜的。”

事实上,此前,郭帆也曾多次向外界呼吁,中国人对于土地情感的核,应该变成中国科幻的一个基本形态。“什么叫中国科幻?寻找到一个真正能够表达我们文化内核和精神内核的载体,才能称之为中国科幻,不然的话我们只是模仿别人讲一个同样的美式故事”。

众多周知,科幻文学的创意,很大程度上来自于现实生活中科学技术的进步。《流浪地球》中出现了大量细节考究、贴近于现实的设施、装备。领航员空间站、行星发动机、地下城、运载车……这些电影中的“神器”充满想象力和希望;但并非完全架空,大都可以从中国企业的“家底”里找到“影子”。

在影迷见面会现场,郭帆说,《流浪地球》只是中国科幻电影发展的开始,因此电影的观众主要还是中国观众,在北美上映并不代表“走出去”,“现在的科幻片和国家是一一对应的,只有国家的航天工业够强大,拍出的科幻片才能更被观众信任;等到中国的电影工业不断提升后,做出全球视角的科幻电影,那时才能称得上中国科幻片走向世界”。

郭帆又透露,如果刘慈欣能继续授予版权,未来可能会推出《流浪地球》系列电影,“希望这次的成功能让更多观众喜欢科幻片,也让更多投资人投资科幻片,给更多科幻片导演机会”。

责任编辑:hN_0121