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新华社拉萨5月24日电题:一眼窥万年——科考人员努力破译珠峰地区古生物里的“独特密码”
新华社记者
【资料图】
珠峰大本营区域曾是茂密的森林?珠峰地区古植被和植物多样性的演化过程是怎样的?新发现的喜马拉雅鱼龙化石能说明什么?
41岁的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研究员苏涛带领4人组成的古生物科考分队,已在珠峰地区连续开展了十多天的野外科学考察,寻踪这一地区古生物化石之谜。
“我们在定日县岗嘎镇附近发现了一套沉积地层,找到了一些保存较好的植物化石,初步确定以针叶类植物为主。”苏涛对记者说,看看眼前的化石,再反观当前珠峰地区高寒的自然环境,就会形成强烈的反差:为什么1500万年前这里会有森林?现在为什么消失了?
珠峰区域位于喜马拉雅山脉中段,科考人员认为它是认识青藏高原隆起和喜马拉雅山脉形成、演化的一个关键区域。
“古生物化石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,因为生物的形态、分布等跟环境密切相关,不同的自然环境会塑造出不同的生物。”苏涛介绍,大概1500万年前,珠峰地区还生长着茂密的森林,因为喜马拉雅山脉的缓缓抬升导致环境巨变,这些植物就在这个区域慢慢消失,逐渐形成了现在的面貌。
根据科学推测寻找化石层位,苏涛和古生物科考队员会在可能的区域拿着地质锤、石砭等采样工具,一字排开,像扫雷一样去定位。探“宝”过程中,他们也会借助无人机、微型CT、荧光显微镜等新装备和新方法,再通过计算机成像建模,研究化石的形态。
2023年珠峰科考中,古生物科考分队5月初在定日县岗嘎镇附近发现新的喜马拉雅鱼龙化石。这让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“90后”副研究员王维欣喜不已。
鱼龙是一种已灭绝的中生代海生爬行动物,早在恐龙称霸陆地之前就成为海上霸主。20世纪60年代,我国科研人员在珠穆朗玛地区考察,采集到两件鱼龙化石标本。这种嘴长、牙齿锋利,身长10余米的鱼龙,被命名为“喜马拉雅鱼龙”。
“化石是会‘说话’的,新发现的喜马拉雅鱼龙化石,将深化、细化对这一青藏高原迄今已知最庞大史前动物的科学认知。”王维表示,回去后会优先研究解读喜马拉雅鱼龙化石,预计两年后会有较为全面的研究成果发布。
“在珠峰地区研究古生物化石,我觉得是一种穿越和链接。”王维说,“一是与古生物的链接——研究古生物化石,仿佛置身于它们所处的世纪,将相关信息一一科学解读出来,形成新的科学知识;二是与老一辈科学家们的链接——我们的研究都是站在前人的肩膀上,研究新发现的化石,将前辈的发现进一步解读出新故事,感觉特别兴奋和荣幸。”
珠峰地区古植被和植物多样性的演化过程是怎样的?也许传统的孢粉学能给出不同视角的答案。
“不同海拔地区生长的植物是不一样的,除留下大量植物化石外,还有无处不在的植物孢粉。”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助理研究员刘佳介绍,采集不同海拔地区表土孢粉样品,研究其成分有什么变化,基于这种变化可反推地质时期古植被和植物多样性的演化过程。
“我们沿着喜马拉雅山脉做了很多工作,采集了2000多份样品。”刘佳满怀憧憬地说,“我们会从大本营出发努力接近海拔7000米区域,完成15个雪冰样品和15个沙石样品采集。希望通过一块块拼图,努力还原青藏高原形成演化的‘大图纸’。”
苏涛告诉记者,地球的环境在持续变化中,通过研究生物多样性的变化序列,并与环境进行匹配,就可以定量探讨珠峰地区生态系统的耐受性如何,生态系统响应环境变化的阈值是多少,再将这些科学数值整合到模拟模型中,从更大的时空去更好地预测地球生态环境未来的趋势。(记者陈尚才、田金文、张泉、曹槟)

-
脊柱小关节错位如何正位?脊柱小关节错位症状怎么检查?脊椎的小关节错位又称为脊椎错位,或者脊椎小关节功能紊乱,这在临床中比较常见。具体的治疗方法也比较多,像卧床制动、局部...
-
肌肉收缩疼痛是怎么回事?肌肉疼痛怎么快速缓解?肌肉收缩造成疼痛,与以下多种因素有关:1、一般在体育运动活动中,肌肉收缩的幅度会比较大,因为活动量大,患者有大量排汗,...
-
脚骨折怎么锻炼?脚骨折什么时候能走路?脚骨折后的康复锻炼较为关键,在锻炼后要适当进行按摩,适当辅助治疗措施,对于改善局部循环,促进修复较为有效,常见有以下...
-
电疗对韧带恢复有用吗?韧带恢复过程中为什么会痛?电疗对韧带损伤的修复有一定作用。电疗是加电的方法,可以在针的尾部进行加电,利用针和电两种刺激作用综合治疗。部分患者使...
-
锁骨骨折手术后注意事项?锁骨骨折多久能恢复正常?锁骨骨折在临床中非常常见,很大一部分锁骨骨折需要手术治疗,如不稳定的锁骨骨折或者有血管神经损伤的锁骨骨折、粉碎性骨折...
-
脊柱小关节错位如何正位?脊柱小关节错位症状怎么检查?
2023-05-25 16:33:03
-
肌肉收缩疼痛是怎么回事?肌肉疼痛怎么快速缓解?
2023-05-25 16:30:00
-
脚骨折怎么锻炼?脚骨折什么时候能走路?
2023-05-25 16:29:20
-
电疗对韧带恢复有用吗?韧带恢复过程中为什么会痛?
2023-05-25 16:28:33
-
锁骨骨折手术后注意事项?锁骨骨折多久能恢复正常?
2023-05-25 16:27:44
-
环球热议:一眼窥万年——科考人员努力破译珠峰地区古生物里的“独特密码”
2023-06-05 08:20:05
-
世界热讯:新基建主力军以创新夯实“5G之基”
2023-06-05 08:00:03
-
环球热门:工信部明确全面推进6G技术研发
2023-06-05 08:13:21
-
全球热点!“东数西算”须统筹存力
2023-06-05 08:22:39
-
探“灯塔工厂”看制造业“智变”
2023-06-05 08:08:47
-
增强对A股市场的信心、决心和耐心-天天时快讯
2023-06-05 08:06:07
-
雨过天晴 抢收小麦
2023-06-05 08:22:32
-
精心组织 加强统筹 压实责任 确保夏收平稳有序城乡安全度汛_全球观速讯
2023-06-05 08:09:28
-
世界要闻:全市“三夏”生产工作调度会召开
2023-06-05 08:20:01
-
湖滨区:30名县级干部到分包项目企业纾困解难
2023-06-05 08:01:23
-
相关部门:全力服务考生 做好高考保障工作
2023-06-05 08:11:12
-
【当前热闻】2023年南阳市普通高中招生政策出台,六大方面要注意!
2023-06-05 08:16:30
-
郑州地铁高考期间考生免费坐-天天滚动
2023-06-05 08:22:27
-
【天天热闻】杨骁到偃师区调研“三夏”生产
2023-06-05 08:05:57
-
看热讯:楼阳生主持召开全省“三夏”工作专题视频调度会
2023-06-05 08:01:56
-
洛阳表彰“最美生态环境志愿者(团队)”和“最美基层环保人”
2023-06-05 08:01:51
-
河南一村庄修路挖出大石龟?官方通报来了
2023-06-05 08:10:36
-
郑州小麦收获近六成 已播种夏玉米57万余亩
2023-06-05 08:20:43
-
中国星辰丨神舟回家,“自动驾驶员”有多牛|当前视点
2023-06-05 08:09:16
-
央媒观豫丨河南卫辉:昼夜抢收50万亩小麦 环球热门
2023-06-05 08:11:09
-
滑县:180万亩小麦大面积开镰 让农民有机可用丨麦子保卫战·抢收
2023-06-05 08:09:09
-
天天要闻:郑州等5地月底前启动家庭病床服务试点 病人居家就能享受医疗和护理服务
2023-06-05 08:07:00
-
郑州召开调度会部署“三夏”工作 坚决打好打赢夏收攻坚战 保障粮食安全维护农民利益
2023-06-05 08:20:38
-
天天热议:河南:本周多对流性天气
2023-06-05 08:00:15
-
世界快看点丨央视新闻客户端
快收藏!学生购买优惠火车票开启在线资质核验啦
快收藏!学生购买优惠火车票开启在线资质核验啦
2023-06-05 08:20:17
-
周口“链”上发力倍增产业集群效应
2023-06-05 08:13:31
-
每日播报!当心网售“空调刺客” 标注一级能效实为五级
2023-06-05 08:07:16
-
我市已抢收小麦900余万亩,占应收面积的82%
2023-06-05 08:13:59
-
郑州等5地月底前启动家庭病床服务试点
2023-06-05 08:21:53
-
精心组织“三夏”生产全力保障夏粮抢收-每日时讯
2023-06-05 08:19:39