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在2023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,观众参观主题为“交响”的AIGC艺术展。新华社记者 辛梦晨摄
当前,人工智能(AI)快速发展,持续介入文艺创作、文化实践,对文艺创作生产、文化传承发展带来机遇与挑战。本报今起推出“AI创作新风潮”系列,聚焦人工智能在美术、影视、文学、音乐等领域的新应用和新趋势,探讨人工智能时代加速到来的背景下,文艺创作如何与人工智能携手并进。
——编者
(资料图片仅供参考)
无需画笔、颜料,只用输入一段描述性文字,选择画面视角、风格、渲染类型等,然后轻点鼠标,即刻就能生成一张或多张画作。
随着生成式人工智能(AIGC)快速发展,人工智能绘画正走进大众视野,为创作者和绘画爱好者打开了更加广阔的实践空间。“文生图”的人工智能绘画是否具有艺术性?对艺术创作、行业生态又将产生怎样的影响?
步入发展快车道
作为较早接触人工智能的艺术家,刘佳玉在2018年创作了自己的第一件人工智能作品《谷边》。那是她到瑞士汝山谷采风,在谷顶拍摄了6400张天空的照片,然后交给机器深度学习,生成出一系列独特的天空影像。2022年,刘佳玉的另一件人工智能作品《虚极静笃》亮相第59届威尼斯双年展中国馆。这一次,她尝试探讨人工智能的东方写意特征。
今天,人工智能生成技术已经被很多艺术家和从业者使用,尤其是对数字艺术工作者来说,人工智能已经是日常创作的媒介之一。
事实上,在20世纪70年代,就有人开始尝试用计算机画画。如果再往前追溯,从19世纪的科幻小说开始,人类对人工智能的探索和思考,至今已近乎一个半世纪了。
2022年,人工智能绘画技术突飞猛进,步入发展快车道。百度文心一格业务负责人慕格告诉记者,去年,人工智能绘画技术的突破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:一方面是扩散生成模型被引入人工智能绘画领域,极大提升了创作效果,使人工智能绘画不再只是“抽象派”,而是可以生成各种艺术风格;另一方面是知识增强被引入人工智能绘画技术中,使模型能够更好地遵循人的需求指令,完成精细、可控的画作。
“人工智能技术发展非常迅速。去年初,人们还嘲笑它生成的画面太抽象,短短几个月之后,人工智能就能画出非常像人的作品了。”中国美术学院博士蒋斐然认为,人工智能绘画的快速发展还与工具开源有关。“越来越多AIGC平台走向开源,成为人人都可以使用的免费工具,随即引发‘核爆效应’。”
据悉,目前使用人工智能绘画工具的人群非常多元,除了从业者,还有绘画兴趣爱好者。“对于从业者来说,人工智能绘画可以启发灵感,提供创意思路,辅助艺术创作,提升工作效率;对于普通人来说,人工智能绘画可以展现想象力和个性,让人享受艺术创作的乐趣。”慕格说。
将引起行业变革
如果说,人工智能绘画之于普通人,是创作门槛的降低,那么对于从业者来说,其影响将是久远且具有变革性的。
“人工智能绘画将会引起艺术行业和生态的变革与重组,也将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人类艺术创作的方式,乃至对艺术的认知。”蒋斐然认为,尽管现在人工智能绘画和人类绘画的区分仍然肉眼可辨,但以人工智能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和成熟速度来看,它追赶人类的笔触和作画能力,或许只是时间问题。“人工智能绘画的背后,是整个人类的集体智慧、视觉经验和艺术想象力在支撑。这种数据库能量和不眠不休的学习与生产能力,远远超过任何一个人的身心负荷。”她说。
尽管目前人工智能还没有对艺术生态完成新的重塑,但它带来的变化是显而易见的。2022年8月,人工智能画作《太空歌剧院》击败众多人类画师,获得美国科罗拉多州博览会艺术比赛第一名,引发巨大争议;12月,由百度文心一格续画陆小曼未完成的山水画《夏日山居图》,也引发了广泛讨论。
人工智能绘画的快速发展,引发了一系列涉及法务、伦理和版权的争议,也让很多从业者产生了危机感。
“我本人还没有使用人工智能绘画工具,但是很好奇。”从业20多年的插画师阿梗说。阿梗在行业内具有一定的知名度,曾为动画电影《姜子牙》《雄狮少年》等绘制海报。“我的风格已形成了较强的识别度,因此并不能从人工智能普遍的出图规律中找到共鸣。”但是,阿梗并不否认人工智能带来的影响。她认为,动画、漫画、游戏等项目的前期插画师将较快受到冲击,部分基础性设计工作可能会被取代。
与此同时,人工智能技术仍在加速迭代,使用范围也在多维延伸。“未来,人工智能绘画的精度和准确度都将日趋成熟,技术门槛会降低至通用级别,就像我们现在使用智能手机一样。”蒋斐然认为,技术的进步会迅速改变艺术家的创作方式,人机交互或人机合体的创作方式或将成为大势所趋。
展现更多可能
如同摄影没有取代绘画、电视没有取代电影、“云观展”没有取代线下展览一样,业内普遍认为,人工智能绘画也不会完全替代人类艺术家的创造。
“严格来说,人工智能不是在绘画,而是在计算。”蒋斐然说,AIGC的原理是基于大数据库的概率算法,但它并无意图,是人类凭借自己的意图对人工智能发出指令,并对其输出进行演绎和筛选。
刘佳玉介绍,作品《虚极静笃》呈现了双层的机器学习:第一层是学习贺兰山脉的三维地理数据,第二层是学习具有东方美学特征的二维图片。她说:“在我的作品中,人工智能不仅是一项技术,也是完成我创作概念非常重要的一部分。但即便如此,人工智能学习哪些资料、学到什么程度、生成的内容怎么使用等,整个过程中,是人在不断地作出判断和决定。”
慕格告诉记者,为了续画陆小曼未尽稿,文心一格协同朵云轩,收集高质量画作作为训练数据,让人工智能在中国画的绘制效果上有了显著提升。
可以看出,人工智能绘画目前仍然是基于数据训练的生成艺术。“人工智能目前与人类的根本差别在于人类拥有心灵、感受和欲望。这正是艺术大有所为的地方。美学作为一门‘感性学’,要以诗性的知识和感性的能量启发人的心灵。而这种感性创造,并不是广度上的经验积累,而是深度的创造,这是人工智能目前所不能及的,却是人类擅长的事。”蒋斐然说。
“也许人工智能有点类似科技的鞭子。它在完成基础美术工作之后,督促人的创作朝着个性化、独特性、创新性的方向发展。”阿梗说。
在慕格看来,人工智能绘画不仅是对人类艺术的“复现”,还会借助其特殊性,和人类创作者一起孵化出新的艺术方向,以具有创意性的解构、不设限的思路和高效率的作图,突破艺术边界。
“任何一项新技术的出现,都会引发质疑和观望,但不可否认,新的技术能够让人站在更高的地方,看到更多元的事物。”刘佳玉说,人工智能就为创作者展现了更多可能。记者 赖 睿

-
双肺纹理增重是什么意思?双肺纹理增强能自己慢慢好吗?双肺纹理增重,是影像学检查的一种描述。通常通过肺部的X光检查,或者是肺部CT检查,对肺纹理进行描述,即肺纹理增重或肺纹理...
-
支气管肺炎鉴别诊断?支气管肺炎需要住院吗?支气管肺炎是发生在支气管和肺实质的炎症性疾病,表现为咳嗽、咳痰,病人出现发热等感染症状。如果是病毒感染所造成的支气管...
-
肺部纤维灶是怎么回事?怎样治好肺纤维灶?肺部纤维灶是肺部过去的炎症,或者其他因素导致肺部结构破坏。炎症控制后肺部遗留纤维组织增生、纤维母细胞浸润,所形成的纤...
-
打鼾吃什么药最有效?打呼噜声音特别大怎么治疗?针对打鼾病人来讲,引起打鼾的原因可能多种多样,在药物方面有不同选择。如果病人打鼾是鼻腔问题,如鼻甲肥大、鼻中隔偏曲、...
-
间质性肺病的最佳治疗方法?间质性肺疾病能活多久?间质性肺病的最佳治疗方法,是由间质性肺病的病因所决定。引起间质性肺病的原因其实很多,有感染性因素和非感染性因素,具体...
-
双肺纹理增重是什么意思?双肺纹理增强能自己慢慢好吗?
2023-06-15 13:56:42
-
支气管肺炎鉴别诊断?支气管肺炎需要住院吗?
2023-06-15 13:55:22
-
肺部纤维灶是怎么回事?怎样治好肺纤维灶?
2023-06-15 13:54:26
-
打鼾吃什么药最有效?打呼噜声音特别大怎么治疗?
2023-06-15 13:52:18
-
间质性肺病的最佳治疗方法?间质性肺疾病能活多久?
2023-06-15 13:41:40
-
人工智能打开美术创作新空间
2023-08-23 09:31:38
-
2023青少年科学小会举行
2023-08-23 09:26:54
-
为何世界各地的小提琴有股“烧饼香”?
2023-08-23 09:29:21
-
锚定高质量发展目标 新征程中展现新作为
2023-08-23 09:31:54
-
三门峡市第三届“创响崤函”创业创新大赛开幕
2023-08-23 09:30:39
-
“无人区”不是探险旅游的法外之地
2023-08-23 09:28:05
-
一票游焦作 凭云台山门票7日内4个景区门票全免
2023-08-23 09:31:29
-
数字赋能助力公积金业务提质增效
2023-08-23 09:30:42
-
维护群众合法权益 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全市自然资源和规划系统信访工作会议召开
2023-08-23 09:27:01
-
市教育局构建“12345”安全体系 筑牢校园安全防线
2023-08-23 09:29:10
-
洛阳吉恩特生物科技有限公司:持续加大研发力度 抢抓生物医药产业风口
2023-08-23 09:29:16
-
七夕 “听听那时我们的爱情”
2023-08-23 09:25:16
-
男孩落水 汝阳热心群众接力将他从“鬼门关”拉回
2023-08-23 09:21:47
-
洛阳10个村、5个乡镇、4个园区上榜省级名单
2023-08-23 09:26:40
-
出手救助受伤游客 这个洛阳小伙真中
2023-08-23 09:25:23
-
注意!9月1日起郑州东站这4段路违停严管
2023-08-23 09:24:26
-
第五届中国粮食交易大会“牵手”郑州
2023-08-23 09:23:30
-
眼部扫描能提前七年预诊帕金森病?
2023-08-23 09:32:23
-
身体疲乏没精神 “秋乏”来袭如何应对?
2023-08-23 09:27:13
-
核污染水排海,无法阻止的“疯狂”?
2023-08-23 09:32:44
-
市委十二届四次全会在全市党员干部中引发热烈反响 奋勇争先 开足马力拼经济创佳绩
2023-08-23 09:19:47
-
补充医疗保险实现工会会员全覆盖 与基本医疗衔接互补
2023-08-23 09:18:32
-
增强文明旅游意识 倡树文明出游风尚
2023-08-23 09:23:29
-
鹿鸣湖社区:服务商户零距离 点亮“宜业兴业”星
2023-08-23 09:27:53
-
第五届中国粮食交易大会“牵手”郑州
2023-08-23 09:31:45
-
【夏文化新探索18】夏代的雕塑
2023-08-23 09:31:36
-
我市持续深化文明培育、文明实践、文明创建,加快推进城乡精神文明建设融合发展
2023-08-23 09:26:18
-
想看“行走的故宫文化”主题展 今起可在“郑好办”免费抽门票
2023-08-23 09:31:29
-
我市多个社区打造特色IP推进文明创建
2023-08-23 09:29:08
-
2023年河南省乡村旅游特色村、特色生态旅游示范镇、休闲观光园区拟入选名单公示,我市多地上榜
2023-08-23 09:30:18